来源:市界
-宏观经济-
1.为维护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开展1.2万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确保流动性充足供应,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比去年同期多亿元。(证券时报)
解读1.2万亿,央行历史空前操作,提前一天“预告”公开市场操作,较为少见。主要也是出于稳定金融市场开市后投资者预期。3日金融市场开市,当天公开市场操作到期规模就有近万亿,也就是说,实际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的流动性只有近亿左右,说明央行对市场并未过于悲观。如果开市后资金面继续趋紧,央行会继续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或直接降准降息,因此要对市场整体流动性宽松保持信心。
2.钟南山2日表示:“目前全国的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但疫情应不会产生全国性爆发,而可能只为局部爆发。”钟南山认为此次疫情有望在未来10天至两周左右出现高峰,但我们仍需加强防控,不可放松警惕。”(新华社)
解读新增病例增幅、重症率、病死率等均连续几日下降。2日下午,医院有37名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是迄今为止该院出院人数最多的一天。这些数据显示疫情蔓延的恶化程度已经开始减缓,如此大规模的防范下,疫情应该会很快得到控制。
3.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表示,对湖北省内普惠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在现有利率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浙江网商银行针对万湖北小店和正在抗击疫情的30万医药类小店,不抽贷不断贷,并对利息下调10%。(证券时报)
解读不是因企业经营管理问题造成的资金链紧张,而是受疫情短暂的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金融系统应降息支持企业,可以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
4.财政部公告,对年新增的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在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信贷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按人民银行再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贴息资金从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帮助受疫情影响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争取尽快放贷、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新浪)
解读对受影响企业提供专门的贴息支持,可以减少货币政策对整体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保证更有针对性。
5.海通证券姜珮珊等发文称,由于疫情对经济形成短期冲击,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对冲短期冲击,预计货币政策有望从“灵活适度”转向适度宽松。考虑到短期通胀还在高位,预计央行或将阶段性小幅降息,如降低7天逆回购招标利率、下调MLF利率、对疫情严重地区定向降准降息等,从而推动LPR下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新浪)
解读从央行先推出1.2万亿公开市场操作看,还是希望先观察一下节后市场的走势,如果市场出现悲观的情况,央行降准降息都可能推出。只是目前看,必要性不强。
6.(国盛策略)
解读在疫情和春节假期双重影响下,1月PMI小幅回落至50.0,仍保持稳定且主要受生产回落拖累,显示季节性因素仍是主因。2月企业复工日期大都推后,数据有继续下降的可能。核心还是看疫情能否尽快得到控制,对后续的数据和市场信心有直接影响。
7.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天磊表示,尽管全国确诊病例总数仍在上升,但随着单日新增病例数一度出现下降,或意味着疫情高峰期后的拐点将到来,预估这次爆发比-年持续8个月的SARS爆发持续的时间要短,因此冠状病毒爆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会更小,“此次冠状病毒疫情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暂时冲击,但其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应被夸大。”(格隆汇)
解读此前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2-4周内拐点可能会出现。目前已经有一些数据出现增长放缓迹象,在大力防控的基础上,拐点应该会尽快出现,对市场的影响可控。
8.全球抗病毒企业吉利德科学(GILD)称,在对患者使用了remdesivir后,一天后患者温度恢复正常。瑞德西韦尚未在全球任何地方正式上市,但正与中国卫生部门合作开展试验。一旦获准,相关部门也将开通绿色通道引入药物,使我国病人受益。(新浪)
解读美国这种药物remdesivir仍然没有上市,不能随便使用,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验证其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前其是针对埃博拉开发的一种抗病毒药物。不过对于危重病人,至少可以先保住生命。多例治疗有效案例的出现,可以提振防控信心,减少恐慌。
9.任泽平发文称,如果防控及时得力,疫情高峰出现在2月中旬,3-4月结束,WHO解除PHEIC认定。对贸易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方面,各国家和地区加快撤侨、缩减航班、加强中国游客入境审查、限制签证和限制旅行等;对经济的冲击也主要局限在一季度,四个季度的GDP增速预计为4%、6%、5.8%和5.6%,全年在5.4%。(新浪)
解读中银宏观对疫情的分析认为,对一季度全国消费的负面冲击为2%,对一季度GDP的负面冲击约为0.8个百分点。根据非典疫情经验,疫情控制过后,消费增速出现了明显反弹,当时北京的社零反弹了超过17%。因此,如果能够尽早控制,全年消费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10.1月31日,厦门市统一政务服务平台“i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