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牧青等疫情结束就搞ldquo过年

白癜风专科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
导语

这是我第二次呼吁这个问题了。第一次提出向海外推出“春节入境游”是年的春节,距今整整四年了。随后两年白白过了,有关方面不重视,当然也不会去论证其可行性。接着就是持续两年的疫情,想搞也搞不成,别说不想搞。

众所周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再补上两句:民俗的就是大众的,民间的就是市场的。旅游是一种异地异质化生活体验,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就是一幅原态的生产、生活画卷。政策层面,这就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活态化模板;市场层面,这就是外国人最棒的中国式生活体验。

春节,是迥异于西方文化的、华夏民族最隆重的民间节日,也是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也是世界最浩瀚深远、最有特色、最有历史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更有广泛的文化品牌影响力。问题是文化影响力如何转化为市场影响力?那么入境游就是一个重要的通道和路径,这是最典型、最有意义的文旅融合。

由于春节具有不少旅游活动和项目所具备的文化风俗性、地域独特性、习俗丰富性和活动体验性,因而极容易设计活化成旅游产品和项目,打造成旅游品牌,并形成世界级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

对于当地原住民,可在冬闲季节自发组织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对于外来旅游者,可丰富冬季旅游产品和项目,解决淡季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谁说,这不是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陕西袁家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只不过袁家村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国内周边游。这些年也有搞民俗游、春节游的,只不过阵仗太小了、规模太小了,无法全面代表并展示中国春节的丰富内涵。

图片来源?网络

鉴于春节的影响力,我们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和品牌推向全世界,只不过这已不是一个“春节”的概念,我们要推出的应该是“过大年”入境游。

春节期间的近郊游、城市休闲游、国内游自不必说,早已蔚然成风。如果不是疫情,“过大年”应该着力打造成为入境游的重要突破口和拳头产品,这是最接地气、最具活态、最有市场的文旅融合,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面向全球的文化旅游产品。

何为过大年?民间早已约定成俗: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农村就有了各种民俗活动,腊月廿三又称小年,过年的味道开始一天比一天浓,然后是正月十五闹元宵,直到二月二的龙船调,接近两个月的“大年”。天南地北,吃喝玩耍,“百事可乐”,千种风俗,万种风情,生活体验感十足,中国人喜欢,外国人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更为喜欢。

图片来源?网络

等疫情退去,与其看着某些外国人在自己的国家过春节,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来中国感受原汁原味的春节。一年一次如何?一次搞两个月又若何?不是“过年七天乐”,而是“过年两月欢”,甚至“过年在冬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何乐而不为?

当然不是中国的所有乡村和所有城市都适合,但是,在我们中国关于春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到处存在吗?适合的地方还少吗?如果再结合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呢?再融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呢?且不说让外国人来,单纯一个地域化的中心城市,养活几个村镇也没问题吧?

中国的春节就是一个天大的文化IP,我们究竟可以活化多少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

本文系马牧青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授权相关阅读▼(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