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茅”中国中免终于迎来赴港上市的临门一脚。
据港交所8月9日披露,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中金公司与瑞银集团为其联席保荐人。中国中免曾于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后因疫情影响及港股市场波动于年12月暂缓计划。
智通财经注意到,中国中免的A股股价自年1月低点16.66元(前复权,下同)至年2月高点.28元,期间最高涨幅超过23倍。随后,中国中免的股价表现逐渐式微,截至年8月11日收盘,公司股价已下探至.19元。鉴于此,中国中免能否借“A+H”光环重振十倍大牛的风采值得商榷。
高举特许经营金字招牌
招股书显示,成立于年的中国中免,免税业务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作为免税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覆盖全免税销售渠道的零售运营商,涵盖口岸店、离岛店、市内店、邮轮店、机上店和外轮供应店,并且拥有全国最多的免税店。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披露,年,按销售收入计算,中国中免占全球旅游零售行业市场份额的24.6%,
据智通财经了解,中国中免成为旅游零售龙头的底层逻辑是公司拥有“免税牌照”这张金字招牌。
中国中免在招股书中表示,其显赫的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免税行业的历史及监管格局。截至年12月31日,中国中免是中国持有免税经营牌照的九组实体之一、持有免税经营牌照在全国经营免税口岸店的五组实体之一,并为持有经营牌照在中国经营所有种类免税店的唯一集团。
拥有免税资质的中国中免得以“广积粮、筑高墙”,构建了国内免税行业深厚壁垒和广阔的护城河。
在渠道端,中国中免以免税为核心,发展中国的旅游零售业务,并扩大全球布局。公司成为中国唯一一家覆盖全免税销售渠道的零售运营商,涵盖口岸店、离岛店、市内店、邮轮店、机上店和外轮供应店。截至年8月5日,中国中免经营间店铺,包括在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个城市经营的间店铺,以及9家境外免税店,包括7家在香港、澳门和柬埔寨经营及2家邮轮免税店。
智通财经注意到,中国中免虽然只拥有五家离岛免税店,却未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放宽离岛免税额度,扩大离岛免税种类。凭借着离岛免税新政吸引消费回流和自贸港建设吸引投资,海南大步向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免税消费中心迈进。
目前,中国中免已占据了海南离岛免税销售的核心渠道,包括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海口和三亚的市区核心地段,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区域。
1年,中国中免在三亚开设中国第一家离岛店;4年又在三亚开设中国第一个旅游零售综合体——三亚国际免税城。截至年全球单体销售面积最大的旅游零售综合体,拥有超过7万平方米的零售面积,专注免税业务。年,三亚国际免税城的收入规模达.11亿元(人民币,下同),而中国中免同期总收入为.75亿元。年,中国中免离岛店的收入达到.58亿元,占比为69.5%。
疫情扰动,短期面临业绩下滑风险
利用好免税这块特许经营的金字招牌,中国中免通过占领核心渠道实现网络效应,公司业绩增长曾有过一段非常长的“蜜月期”。
就近来看,9年至年,中国中免营业收入分别为.12亿元、.97亿元以及.7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72%。同期净利润分别为54.71亿元、71.09亿元以及.4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80%。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中免作为消费行业企业,最近三年疫情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是绕不开的话题。年上半年,疫情对中国中免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在业绩数字中清晰呈现。今年一季度,中国中免的收入及利润分别为.82亿元以及29.34亿元,分别同比下滑7.45%和14.41%。
据中国中免A股于7月28日发布的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公告,预计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1亿元,同比下滑22.1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38亿元,同比下滑26.49%。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为疫情导致客流大幅下降,门店和物流运营出现中断,公司3-5月份的经营受到了很大冲击。自5月下旬开始,随着国内疫情缓解,国内跨省旅游的恢复,公司门店销售得到明显回升。进入6月,公司销售环比大幅提升,当月营收同比增长13%。
智通财经注意到,近期海南疫情再度给中国中免下半年的业绩表现蒙上一层阴影。据CDF三亚国际免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