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份后,疫情防控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不是那么显著,却也会让人产生无限联想。
第一个变化是,民航恢复、新增多条国际航线。疫情发生后,国际客运航班数量低到不能再低,正常的留学、旅游和商务往来极其不便。
国际航班增加后,势必会加强与境外人员交往,这种情况下防疫措施如何与大多数国家接轨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二个变化是越南、巴基斯坦、德国领导人密集来访。三年来几乎无外事,有啥事都靠开视频会议解决,长期只听声不见人必然会让人与之间产生隔膜,如今朋友们来了,还可以面对面握手拥抱,预示着什么呢?
第三个变化是核酸检测开始收费,进入11月份后,四川、甘肃、贵州等多地核酸检测恢复收费,既然核酸检测属于个人自费,那么常态化核检必然属于强制性收费,到底有无合法性就值得商榷。
第四个变化是开始正眼对待病毒,以前给人的感觉就是恐怖,把病毒描述得非常可怕,得病会死,不死会有严重后遗症。
王福生院士关于新冠属于自限性疾病、李兰娟院士关于新冠属于乙类传染病的说法,以及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刊登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专家金冬雁关于“新冠后遗症的症状绝大多数都是短暂的,而且症状轻微”的判断,还有福州疾控不再收集和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活动轨迹,这些都说明正在向科学的道路上回归。
第五个变化是法治理念和信仰得到确立,内蒙小城鄂尔多斯政法委用一个人性化通告暖了人心,他们引用刑法和民法典告诉人们,如何正确采取措施行使权利以自救或及时紧急避险,至高无上的只有法律,原来法律并没有死掉,只是被悄悄遗忘,再次拣起来时真的让人热泪盈眶。变化之内也有不变,11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说,一些地方调整了防控措施,比如铁路段不再查验核酸证明,有的省只要绿码就可全省通行,还有些地方核酸检测即将自费,这些是否意味着防控政策近期要有所调整?
得到的答复是: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在总结各地疫情防控实践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根据病毒潜伏期、传播力、致病力的变化,不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讲得十分明确,这是第一个没变。
第二个没变是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问题仍然让人无法接受。
从正式通报的情况看,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一是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表现突出的是大庆、太原;
二是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运城、郑州尤其明显,特别是郑州随意静默封城代替管控;
三是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群范围,这个问题讲的是深圳;
四是对隔离场所进行收费,指的是毕节、南充。
当然,还有的城市以赋码弹窗形式限制人员出行,具体是谁没敢点名。
综合以上情况可知:
人心思变,科学求变,时势应变。
变则通,变则兴,变了也不丢人。
相信未来肯定会发生变化,这是不可违逆的天道。
无论多难多烦多么焦虑,一定好好活下去,坚持到变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