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三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

中共三亚市委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年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五年,也是推动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三亚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就制定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由贸易港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超常规的认识、举措、行动和实效,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应对“三个大考”、答好“三张答卷”,即将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自由贸易港早期安排稳步推进。按照“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部署要求,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1+N”政策体系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早期安排,先导性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深海科技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10项案例入选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案例,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离岛免税新政落地实施,今年7月1日以来离岛免税商品日均销售额0.78亿元,同比增长.9%;落实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和原辅料“零关税”等政策,推动要素加快集聚,今年6月1日以来已签约企业家,直接招商引资已注册企业家,新增市场主体逾2.6万户,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取得早期收获。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预计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完成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6.5%、8.1%、1.1%和10.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20.8:69.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年提高2.3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任务。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26%,比“十二五”末提高4.23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面落实“三不减三提高三加强”要求以及“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扶贫政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扎实有效,扶贫造血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市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脱贫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17个行政村获评省级星级美丽乡村,西岛社区、博后村等5个村(社区)获评五星级美丽乡村,“乡村游”成为新名片。

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四早”“四集中”措施,在全省最早征用酒店用于人员隔离观察、最早从国际上采购防护物资、最早关口前移进行核酸检测,及时救治患者,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最早向湖北派出医疗队、最早向湖北捐赠瓜菜、最早出台支持旅游业和农业发展措施,全力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复学,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预计年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元、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7.3%和8.4%,城镇登记失业率1.96%,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一体化。大力引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1.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5%,人大附中三亚学校、上外三亚附中建成开学;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取得显著成效,81个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竣工,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市体育中心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套,建成分配套,完成棚改任务户。文化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创文巩卫”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第六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筹备工作,成功举办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三亚国际音乐节等国际文化体育赛事论坛活动。扎实推进平安三亚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三年大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湾长制,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拆除“两违”违法建筑宗、面积.37万平方米。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环境信用评价、环境监察执法等制度,启动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6%,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11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91.7%,近岸海域海水监测达标率%,森林覆盖率69%。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勇当先锋、做好表率”、“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专题活动。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三亚城市基层党建助推全域旅游发展”获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贯彻好干部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4条措施,促进干部敢担当、善作为。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4·13”以来引进各类人才2.83万人,创新设立院士联合会,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坚持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2.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和谐。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从全省和三亚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必将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三亚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海南“南北两极”的重要一极、“大三亚”经济圈的领头羊,在“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大格局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大背景下将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但也要认识到,我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质效不高、民生工作存在短板、土地资源紧缺、人才资源缺乏、国际化服务水平不高、社会治理存在弱项、营商环境存在差距等矛盾和问题。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三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使命担当,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形势,善于化危为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完成“十四五”时期的宏伟目标。

3.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年,三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优质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经济实现跨越式升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三亚、平安三亚建设达到更高水平,风险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对海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中央12号文件精神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充满活力魅力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开放创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标杆城市,宜居宜业的民生幸福城市。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高水平开放。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落实自由贸易港“6+1+4”制度安排,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集聚全球人才和优质生产要素,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高水平开放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营商环境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推动各类市场要素便捷高效流动,市场主体大幅增长、更具活力,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基本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争取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打造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极。

——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三亚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法治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三亚、平安三亚建设成效显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三、抓紧抓实早期安排,打造开放创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标杆城市

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各类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加快形成早期收获,为全岛封关运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7.有序落实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制度安排。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分步骤、分阶段实施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落实“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制度安排。用足用好免税购物政策,优化免税店布局,丰富免税商品种类,实现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原产地“三同步”,形成日用消费品免税、离境退税、离岛免税三类免税购物并存,不断提升免税购物体验。实施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优质企业和人才聚集。加快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实行便捷高效海关监管。推进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与对外经济贸易协调发展。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跨境投资服务平台,优化外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完善过程监管制度,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推动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享受平等待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8.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着力突破三亚经济发展“冬暖夏凉”瓶颈,培育经济增长持续动能。打造千亿级旅游产业,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以崖州湾科技城和遥感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以南繁科技、深海科技、空天科技、数字科技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突破发展,加快布局培育没有任何污染的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金融服务、国际会展、健康产业、教育产业、国际设计、现代物流、生态环保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房地产业提质转型,逐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三亚经济快速发展、弯道超车。

9.创新开展招商引资。紧紧抓住自由贸易港政策机遇期,落实招商引资主体责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灵活招商方式,吸引全世界投资者到三亚投资兴业。继续落实“百家央企进海南”行动方案,大力引进跨国企业、国内大企业集团在三亚设立区域总部和设计、金融、交易、结算等功能性总部,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结算中心。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工作质量,从提高投入产出比着手,把最好资源配置给最优企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亩产效益高、税收贡献多、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注重国际招商,加强与国际专业招商机构合作,推动国际知名外企集聚。搭建面向全球的招商网络和驻点平台,建立招商引资考核和奖励机制,实行招商信息系统化管理。统筹做好资源要素保障,不断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投产率。

10.高标准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创新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园区管理体制,提升园区服务管理水平;坚持“项目进园区、园区说了算”,完善园区综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实行园区产业链招商制度,推动园区内部企业“铸链成群”,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承接省、市下放的审批权限,在重点园区推广适用特别极简审批,加快产业项目引进和落地;明晰园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改善园区周边环境,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把园区打造成自由贸易港实施早期安排、实现早期收获的展示区,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示范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做大流量的“量点”和突出实效的“亮点”。

11.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企业和群众的实际获得感为导向,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坚持“新官理旧账”,依法依规解决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评价反馈机制,开展营商环境监督。贯彻落实好本省制定出台的自由贸易港商事注销条例、破产条例、公平竞争条例和征收征用条例。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推动落实“非禁即入”。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增强商事服务线上办理功能,打造“一鹿快办”政务服务体系。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实现一个窗口办事、一次办成事。推动基于互联网、自助终端、移动生产商的政务服务点向基层延伸,深化“就近办事”服务,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健全多元化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建设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先行示范区。

12.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用好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强化以离岛免税政策为核心的消费服务能力建设,突破以零关税、原产地、非禁即入等开放政策为核心的生产供给能力建设,加强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更加注重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融入强大国内市场。推进自由贸易港背景下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聚焦旅游服务贸易、电信服务贸易、种业国际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等优势领域,开展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的先行试点,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四、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

适应新发展格局下旅游业态变革,推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消费服务质量,扩大旅游消费领域开放,构建全域化、全季节旅游消费体系,打造“好山好水好浪漫”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业态丰富、品牌聚集、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

13.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大力提升旅游设施水平,引领旅游业态更新。建设时尚高端消费品发布、定制和展示交易中心,打造全球知名品牌消费中心。加快三亚邮轮母港建设,大力拓展邮轮航线,开展公海游航线试点,建设邮轮旅游试验区。完善游艇港口设施及配套,创新游艇监管体制机制,建设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大力发展低空旅游,推进航空产业链发展。推进“旅游+文化”“旅游+创意”“旅游+体育”,打造一批国际一流运动训练和赛事基地,发展沙滩运动、水上运动等旅游项目,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南部体育训练基地核心区。拓展海岛旅游产品,与三沙市合作发展远海岛屿旅游。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和“夏日经济”。

14.创建国际一流旅游消费环境。坚持三亚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同步建设、一体发展,系统推进全市国际化、旅游化改造,构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城市空间。提升多元化多层次“吃住行游购娱”供给水平,高标准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消费商圈,引进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大型主题旅游公园以及国际化高端化的大型旅游综合体,提升城市建成区、休闲度假区商业配套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住宿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旅游”消费体系建设,建设智慧景区、智能店铺、智慧商圈,建立三亚国际旅游消费服务“单一窗口”、旅游消费市场“云监管”服务平台和旅游消费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红黑名单”管理机制。建立旅游消费维权投诉处理反馈机制,探索建立“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

15.推动旅游消费国际化标准化。推动旅游业全产业链开放,引进国际大型旅游开发运营主体。推进旅游质量国际标准化建设,制定符合国际通行范例、具有三亚特色的旅游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他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合作,推动更多企业开展国际标准化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培养旅游消费领域外语人才,提升旅游消费服务外语水平;推进旅游景区景点、市区街道多语种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提升入境游客在三亚移动支付、消费服务便利化,提升外币兑换、国际通行服务便利性。积极开展第七航权试点、空域精细化改革,加密直达主要客源地的国际航线航班。创新旅游市场国际营销,加强与境外主流媒体合作,着力打造三亚度假旅游国际品牌。

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前沿区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南繁、深海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南繁科技、深海科技、空天科技、数字科技等科技前沿领域突破,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

16.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研发投入年度核算、评价考核和问责机制,确保如期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目标,推动三亚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成果收益权。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适合科技企业发展投入新模式,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联合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开展技术创新、中试熟化与成果产业化。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快国际离岸创新创业(三亚)试验区建设,开展离岸创新创业孵化,搭建汇聚全球创新成果的技术市场,吸引海外优质创新资源集聚流通。

17.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突破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南繁科技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海南)基地、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全力争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从种子创新入手,逐步充实生物医药和深海科技为重点的实验室功能;搭建南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南繁种质资源数据库,设立国际种子交易中心,建设新品种交易平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着力打造“国家南繁硅谷”。加快深海科技城建设,强化国家深海科技力量,搭建深海探测、深海装备、深海资源开发等前沿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集聚深海科技资源,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能源等产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充分发挥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的科技资源优势,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以遥感信息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亚太卫星运营中心。引进高科技智能制造主体落户,培育发展黄金珠宝加工产业和邮轮游艇设计、组装、维修、保养产业链,推进生态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18.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系统布局5G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基站规模化组网和商业化应用,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三亚地方特色的5G应用场景。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互联网信息产业园、海南信息安全基地、水蛟智谷等园区平台升级,建设大数据中心、离岸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谋划建立区块链大数据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园,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建设城市超级大脑,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数字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国际互联网数据交互试点在三亚实施,加快推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六、坚持高端引领,打造自由贸易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国际会展、医疗健康、现代物流、教育产业、国际设计、生态环保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构建专业化、高端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链。

19.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推动交易平台集聚、保险业集聚、“大资管”行业集聚、上市公司集聚、金融会议集聚,实现金融业态更加丰富,金融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明显,金融结构更加优化,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推进交易所建设,积极探索设立与国际规则相接轨的期货交易平台,推出知识产权、大宗商品、碳排放等交易品种。推动金融业改革开放,落实高水平的经常项目开放和资本项目开放政策以及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政策,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提升金融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水平。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协调和风险防范机制。

20.打造国际会展和医疗健康品牌。高水平建设国际化会展设施,引进国际顶级专业会展公司,引入国际知名行业品牌会展,精心策划和培育举办专业化高端展会,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和节庆赛事活动,打造具有三亚特色的会展品牌。做优做精医疗健康产业,发挥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和育才生态区的资源优势,优化健康产业布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聚焦健康服务前端健康管理、后端康复疗养与健康养生,发展高端特色医美、健康检查、康复疗养、温泉养生、森林康养等业态,推动健康服务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创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国际医学港。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贸易,高标准打造国际化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21.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教育产业和专业服务业。大力发展临空临港经济,加快推进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发展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冷链物流等产业,提高国际供应链服务管理能力。积极引进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三亚独立办学,设立国际学校;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动崖州湾科教城高水平发展,打造“留学三亚”品牌。聚焦创意设计、文化设计、工业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艺术设计等领域,吸引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及机构向重点园区集聚,打造国际设计产业示范区。引进国际知名规划、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评级服务、检测认证、人力资源、环保服务等专业服务企业,推进国际化专业服务企业总部集聚,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七、注重统筹联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构建现代城市建设新格局,推动“大三亚”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2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中优、东精、西拓、北育、南联”战略,加快构建“一主、两翼、多组团”的城乡融合格局。做优中心城区,吉阳区、天涯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完善自由贸易服务、航空邮轮游艇枢纽和区域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打造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做精东翼拓展区,海棠湾、亚龙湾主要发展旅游业,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做强西翼拓展区,崖州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搭建深海、南繁、热带农业科研、种质资源中转平台,打造战略前沿产业发展高地;保育北部腹地,以“三亚后花园”为总体定位,形成景区、山区、乡村一体化的功能组团;南部以近岸海域、海岛为本底,海上空港、邮轮母港、南山港、游艇港为依托,做好陆海统筹、联动南海文章。

23.提升“五网”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按照适度超前、互联互通、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原则,推进“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集中攻坚、全力推进三亚新机场建设,打造国际枢纽机场;着力加强港口建设,加快南山货运港扩能改造,推动三亚港区、南山港区、红塘港区形成“一港三区”总体格局;推进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城乡路网与设施升级和通用航空及水上交通、旅游交通网络建设,重点加快推进海南西环铁路三亚至乐东(岭头)段公交化旅游化改造、海南省环岛旅游公路陵水土福湾至三亚海棠湾通道、G98环岛高速大三亚段扩容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打造海陆空联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西水中调等工程建设,打造立体水网,建设“智慧水务”。建设覆盖全域的智能安全电网,实现城乡用电服务均等化。完善气源站、供气站布局和供气管道建设,推动燃气下乡“气代柴薪”。扩大光网覆盖范围和覆盖深度,实现光纤宽带网络、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和5G通信信号城乡全覆盖。

24.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把土地改革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及全域旅游结合起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强化建设用地计划管理,促进建设用地资源向“一心两翼、多组团、美丽乡村”重点区域倾斜。加快城市公园和绿道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净化、绿化、彩化、亮化、美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开展旧城区、棚户区、城边村、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加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及建筑风貌管控,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25.推动“大三亚”经济圈做优做精。发挥好三亚在“大三亚”经济圈中的牵头示范作用,促进“大三亚”经济圈合作共赢和协同发展,构建“共治高品质本底环境、共筑一体化协同骨架、共促全域化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五网”基础设施通盘规划、全面接轨、一体建设,形成“大三亚”区域互联互通、绿色安全、智慧高效的全域“五网”基础设施骨架。加强“大三亚”区域在旅游、农业、环保、执法、社会治理等领域合作,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推动“大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八、树牢大局意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加强保障能力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落实和服务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打造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

26.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加强海洋资源统筹管理,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设立海洋经济发展引导基金,积极发展海洋物流、海洋旅游、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咨询、涉海金融、涉海商务等,着力构建特色现代海洋服务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海洋科普教育力度,完善海域海岸带卫生保洁、海洋环境监测与应急处理等机制。开展海洋国际合作,推动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机制,深入开展海洋环境治理、海洋救援、海洋环保、航线开辟、海洋学术等交流合作。

27.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三亚设立办事机构,高标准打造对外交流基地。构建“一带一路”开放经济体系,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抱团出海”,引导海外华人华侨积极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搭建文化、科技、教育、农业、旅游、人力资源交流平台,深化旅游、影视、热带农业、海洋渔业、医疗卫生、生态环保、数字经济、服务贸易、创新创业、防灾减灾等领域合作。

28.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市。加强军地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科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统筹发展,建立军地共商、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推进军地土地置换整合,保障军事用地需求,促进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开展深海科技、卫星遥感、光电信息等产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与发展示范基地。加强南海维权维稳与保护开发,推动建设三亚海上救援综合基地和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加快构建边海防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联合指挥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落实退役军人优待政策,提高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水平。

29.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广州、深圳等城市深度合作。加强三亚公路、铁路经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与大陆干线公路和铁路网连通,建设“三亚—粤港澳大湾区”3小时经济圈。加强与海口、湛江、广州、珠海、深圳等“泛珠”城市港口通关便利化合作。打造琼台经济交流合作平台,继续办好“三亚台商峰会”等经济合作活动。支持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重点园区交流合作,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推进公职人员互派学习,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高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赴三亚办学。

九、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动力

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协同高效。

30.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改革创新意识,从法治化配套、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多规合一”“极简审批”改革、把握好“一线”放开和“二线”管住的关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创新抓落实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全方位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建立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法治环境、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同时争取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市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7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