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6·5”战争阿拉伯国家失利后,中东出现了不战不和的局面。埃及总统萨达特决心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打破不战不和的僵局。萨达特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重新开战现在已经不可避免”。埃及人民要求摆脱前苏联控制、收复失地的情绪更加高涨。在广大人民爱国热情的推动下,埃及政府决定,主动采取军事行动,打一场有限战争,以军事上的胜利,迫使以色列撤出它侵占的阿拉伯领土,取得解决中东问题的新突破。
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年初,为了作好战斗准备,埃及加强了与叙利亚的关系,成立了埃叙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并就有关军事问题达成了协议。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向埃及提供了13亿美元的援助。
年3月,埃及政府下令全国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埃及军队加紧渡河攻击的模拟演习训练。年9月,埃及地面部队和空军完成了最后训练演习。10月1日,萨达特签署战斗命令:做好一切准备。10月3日,埃及征得叙利亚同意,选定在10月6日发起进攻。年10月6日是以色列犹太教的赎罪日。
下午两点,架埃及超音速飞机越过运河,袭击了以军阵地。在20分钟内,以色列在西奈的指挥部、空军指挥部、防空和雷达干扰中心、导弹营、炮台等均被摧毁。这次空袭是空军司令胡斯尼·穆巴拉克亲自指挥的。接着0门大炮同时向以色列阵地开火。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色列防御工事被埃及士兵预先埋入的两个炸药包炸开了两个缺口,埃及人的先头部队在海军和空军的支援下,乘橡皮艇和两栖车强行渡河,占领了两个被炸开的缺口。
埃及战士用爆破筒在以军阵地开辟通道,粉碎以军的反扑,掩护工兵用高压水枪冲破河堤,用炸药和推土机扩大缺口。不到10个小时,就打开了60个可容坦克通过的缺口,架设了10座浮桥。在18个小时内,埃及九万官兵、辆坦克和部车辆渡过运河,突破了巴列夫防线。防守巴列夫防线的以军三个装甲旅和一个步兵旅遭到重创。到10月13日,埃及军队已控制了西奈半岛纵深10~15公里的地区。10月6日,叙利亚三个师的兵力在飞机支援下,向戈兰高地发起进攻。10月7日,攻占了戈兰高地。两万多巴勒斯坦游击队在以色列后方开展游击战,牵制了以军的力量。
战争之初,以色列惨败的原因主要是轻敌。为挽回败局,以色列集中辆坦克,15个旅的兵力向叙利亚阵地反扑。10月10日突破了叙利亚军队的防线,进攻到离大马士革34公里处。
在伊拉克、约旦、沙特和摩洛哥军队的支持下,叙利亚军队阻止了以军向大马士革挺进的计划,北线主战场呈僵持状态。北线稳住后,以色列集中兵力于南线,向埃及军队发起进攻。10月14日,埃以双方投入了辆坦克,战斗异常激烈。美国自开战以来向以色列紧急运送大批武器,还把通过间谍卫星拍摄到的照片情报提供给以色列,以军调整部署。10月15日向防卫薄弱的埃及第二、第三军团结合部发起进攻。以色列又派出部队乔装成埃军偷渡运河,在运河西岸建立桥头堡,并架起浮桥。以军四个坦克旅,一个机械化旅和一个伞兵旅突入运河西岸,破坏了埃军的交通线和通讯联系,摧毁了埃军一些炮兵阵地和防空导弹发射场。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前苏联两国频繁接触。10月16日,柯西金飞往开罗,要求埃及就地停火,并指责萨达特:为什么要把战争选择在对苏联至关重要的时刻进行。10月20日,基辛格飞抵莫斯科。10月21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就地停火”的号决议,10月22日凌晨获得通过。以色列表示接受停火,但在10月22日,又出动辆坦克,把埃及第二和第三军团截断。10月23日,联合国通过了号监督中东停火决议。以色列于10月24日又发起新的攻势,包围了埃及第三军团,切断了它的供应线,同时向苏伊士运河城挺进。埃及于10月24日接受监督停火决议。10月22日和10月24日,约旦和叙利亚分别接受号决议。中东第四次战争的战火开始熄灭。
第四中东战争以阿拉伯人主动采取军事行动开始,后因美国、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而结束。阿拉伯军队越过运河,摧毁了以色列称之为“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线,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洗刷了“6·5”战争中蒙受的耻辱,大大鼓舞了阿拉伯人的斗志。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在反击以色列侵略的同时,成功地利用了“石油武器”,这是第三世界反霸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在战争中,以色列共投入40万兵力,伤亡余人(其中死亡人),损失飞机架,占以色列空军力量的1/3,坦克辆,占以色列装甲力量的一半,舰艇30多艘,物资消耗与财产损失超过70亿美元。以色列遭到沉重打击,不得不承认,以色列对阿拉伯的优势已经消失。
开放方针
萨达特上台后纠正了纳赛尔执政后期的经济政策,实行“开放方针”和经济改革。年埃及政府颁布了《阿拉伯、外国资本投资和建立自由区》第43号法令。该法对阿拉伯、外国资本投资,建立合资项目,开辟自由区,建立阿拉伯、外国投资和自由区管理总署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年埃及政府又颁布了第32号法令,该法对年第43号法令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法律规定:外国可在工业、采矿、能源、旅游、交通、土地改良、畜牧、水力资源开发、住房、城建和银行等行业进行投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不准国有化;流入埃及的外资满五年后,可以转让或汇往埃及境外;外国厂商可把合资办厂获得的年纯利润以投资时的同种货币汇往境外;自由区进出口商品免税;投资者可在自由区建立工商企业和过境货物仓库;外资、合资企业投产后五年内免税,对国计民生有重要作用的项目可免税八年,土地改良项目可免税10年。
埃及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从年到年,埃及从西方获得投资多亿美元。阿拉伯国家在年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前,向埃及提供了约50亿美元的援助。年,埃及政府颁布了《进出口法》,允许私人进口商品,只有关系国计民生的18种商品由国家控制。埃及先后在开罗纳斯尔城(胜利城)、亚历山大、塞得港和苏伊士建立了四个自由区。年十月战争后,埃及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再次拓宽、加深了苏伊士运河,并大量投资勘探、开发新油田。年,石油日产量达8.2万吨,使埃及由一个石油进口国变为石油出口国。
萨达特实行开放方针,吸引外资、改革国营企业管理体制和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年,埃及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6%,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7.8%,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为8.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值为美元,石油收入30亿美元,侨汇收入27亿美元,苏伊士运河收入10亿美元,旅游和农产品出口收入均为六亿美元。但由于引进的外资重点投放到了“改进公共事业和基础结构”上,忽略了其他部门的发展,造成埃及经济发展失调,外债急剧增加,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和贸易赤字。
埃及实行新关税法后,外国货充斥埃及市场,严重打击了埃及民族工、农业的发展。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暴发户手中,两极分化严重。萨达特又片面强调向西方开放,西方的一些腐朽生活方式传进了埃及,造成了不良影响,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在“十月战争”的战火熄灭之后的年1月18日,埃及和以色列签订了第一个“军队脱离接触协议”。以军撤至苏伊士运河以东20公里处。两军停火线之间建立七公里宽的缓冲区,并部署了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年6月15日,萨达特宣布苏伊士运河开放。同年9月3日,埃以签署了第二个“军队脱离接触协议”。
结语
该协议要求以色列放弃苏伊士湾的萨达尔角和阿希鲁斯油田,以军撤退到具有战略意义的米特拉和吉迪山口要塞的东端;埃及允许以色列非军事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虽然有了两个协议,但埃以仍处在对峙与交战状态,和平不但没有完全实现,就连停战也很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