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工网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深圳何以成为人才集聚“强磁场”?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刘友婷)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爱人才,圳等您来”,这两个在深圳耳熟能详的口号,是深圳惜才爱才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近日,记者从深圳市人社局获悉,深圳技能人才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5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35.9%。同时,新增认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人,引进落户各类人才25.6万人;全市在站博士后人……
作为全国人口净流入第一的城市,深圳何以成为人才集聚“强磁场”?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深圳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精神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劳动合同制,率先改革劳动分配制度,实行结构工资制,对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另一方面,为持续吸引人才扎根,深圳不断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营造爱才尊才的良好氛围。
专家:降低税负,以专注智力供给
春节前夕,深圳一些高科技企业员工收到来自深圳人社局的“大红包”。这一现金红包实际上是深圳市针对特定人才的个人所得税返还。而税收返还源自于年7月5日深圳发布的《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申报指南》。根据这一指南,在深圳登记注册的金融机构和创业投资企业中工资薪金在70万人民币以上的,以及其他申报人工资薪金在50万人民币以上的,可以申请税收返还的奖励。
“这些人才收到的可观税收返金额,相当于显著降低了个人所得税,基本实现了25%的个税封顶,可谓是开创先河,极具标志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李巍直言。
“人才的成长和汇集,除了必要的软硬环境之外,对人才给予与其智力贡献相匹配的收入就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用人单位提供给人才的报酬在不断提高,但税收制度的稳定性和保守性,与科技创新人才所需要的条件,出现了不匹配。”李巍表示,目前,作为中国创新第一城的深圳已经在严肃地直面这一问题,并正在尝试进行重要的改革试验,通过先进的政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针对符合条件的人才,进行了一些降税尝试。
“深圳推出对创新人才的奖励办法,不仅有利于深圳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让更多天下英才愿意到深圳创新创业;也有利于高科技企业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云天励飞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人才奖励能增强个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人才更乐于在深圳创新创业。
破解专业人员“引进来+走出去”瓶颈
为吸引境外高水平专业人员来深创业就业,1月份,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允许持有清单内境外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按照相关实施办法,在深圳备案登记后执行,提供专业服务。
首批清单涵盖6大领域,包括税务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医师、船员资格、导游等20项职业资格。通过清单列举的方式,可使境外专业人才更清晰直观了解深圳执业便利政策。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专业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通行资格证书数量不足、国际可比性和等效性不强问题,是制约专业人员引进来、走出去的“瓶颈”之一,亟待改革探索。年10月,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提出,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赋予深圳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制定境外专业人才执业管理规定权限,明确职业条件、业务范围,允许具有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的金融、税务、建筑、规划等专业人才按相关规定在深提供专业服务。
年3月,《深圳市推进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除授权清单明确的金融、税务、建筑和规划4个领域外,主动拓宽至文化、医疗、海事等领域,推动境外专业人才来深执业便利事项进入加速阶段。改革推进1年多以来,目前已有超过名境外专业人员来深就业执业。
如今,深圳在税务、建筑、规划领域,实现免试跨境执业,彻底打破原本粤港澳之间的执业壁垒,港澳涉税人士办理执业登记后可在前海执业,香港建筑、港澳规划专业人士办理执业备案后可在全市执业,均不需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导游领域实现以培代考,具有香港、澳门导游及领队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士在培训合格、成功备案后,可在前海为游客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
医疗领域方面,在港澳医师已实现来深短期执业的基础上,打破职称逐级晋升规则,试点开展首批港籍医生正高级职称认定,解决港籍医师手术资格问题,迈出大湾区融合医疗人才互评互认的第一步。海事领域在全国率先落地外国船员适任证书承认签证办理流程,签发全国首份承认签证,实现了持外国船员适任证书船员在中国籍船舶任职的历史性突破。
深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深圳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完善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扎实抓好政策落地见效,确保境外专业人才便利执业相关政策措施实实在在惠及到企业及人才,吸引更多境外优秀人才来深提供专业服务。
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据统计,年深圳新增认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人,引进落户各类人才25.6万人;全市在站博士后人,近5年来,新引进博士后每年增速均超过30%;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5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35.9%。
人才集聚鹏城,并选择留下来成为“深圳人”,与这座城市“尊才、爱才、惜才”的文化息息相关。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深圳致力于在人才服务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人才“宜聚”“宜居”。
——年,深圳率先实现应届毕业生引进和落户“秒批”;年,在职人才引进和落户实现“秒批”;
——设立总规模亿元的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为初创期、种子期人才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面,深圳创新改变了评价发证的主体和管理服务方式,从政府直接组织转变为市场主体自主评价,以企业、行业组织、院校为评价载体,实行“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真正发挥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每年11月1日是立法形式确立的深圳人才日,当天将颁发鹏城杰出人才奖、创新人才奖,让人才“名利双收”;
——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鹏城优才卡”,人才凭卡可直接办理23项便利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杰出人才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
……
正是因为深圳不断夯实人才服务保障基础,以“保姆式”“全链条”服务,解除人才后顾之忧,才能成为人才集聚“强磁场”,成为科技创新的沃土。
责任编辑: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