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全景网
近日,一则关于“购买香港保险亏掉客户数亿元保费”的消息在网上广泛传播。买保险不就是图个安全、稳健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消息称,约位来自中国内地、新加坡等地的投保人购买香港安盛保险公司发行的投连险Evolution后,将一款基金纳入了这一投连险保单的投资范围。年年中,这些投保人发现Evolution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在后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后,保单的净值为负数。这意味着,投保人在购买该险种后,不仅亏空本金,而且还倒欠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等费用。
6月11日,这些投资者对外发布文章,将巨额亏损一事曝光,并且称,他们在早前购买香港安盛保险公司发行的Evolution保险产品时,中介公司承诺“收益稳定,资金安全”,主要用于投资香港物业的租售和二手房屋买卖过程中的“增按”服务,但后来发现该保险对接了一只“问题”基金。
投保人认为,Evolution是一款投连险产品,这应仅为专业投资人提供,而香港安盛并未对投资人做专业资格审核,且有投资人所投金额远未达到专业投资人必需的投资底线,其在推广售卖此产品时没有尽到相关义务,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该事件曝光后,香港安盛公司迅速多次发布声明。声明称,Evolution是一种投连险产品,投资风险需由客户自己承担,Evolution主要由独立保险经纪分销,Evolution投资并出现亏损的HKIF基金,由东航国际金融(开曼群岛)有限公司管理,该基金价值近月经历显著跌幅并进行清盘。
香港安盛公司同时称,该事件复杂,其他涉案方可能存在欺诈行为,安盛现正积极协助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就该基金涉嫌欺诈活动展开刑事调查。
据第一财经报道,根据获取的产品推荐数据资料,销售方有夸大宣传以及误导销售的嫌疑。根据监管要求,保险人应向客户详述投连险产品的各项特点,尤其是费用和收费、退保罚款以及产品和投资风险;而在推荐材料中,这款产品被描述成“专业投资者的离岸平台、私人银行级的保险业务”,表明Evolution受香港保监局、香港证监会监管,同时所有投资产品进入Evolution受安盛保险审核、查验资质。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以及新晋中产喜欢在境外购买投资理财产品,似乎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然而,该事件曝光后,引发业内诸多反思。
反思之一:怎样看待“投资型”保险
此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投连险”,全称为投资连结保险,属于人身险产品中的一种投资理财型保险。购买投连险不仅收益率不确定,还可能产生本金亏损。
投资连结保险本身就是不保证本金的险种,保险公司会提供若干个投资方向供客户选择,客户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此后便跟随市场波动,即使本金一夜间血本无归,投资人也要风险自担,与保险公司无关。
从投资者披露的信息来看,保险中介前期销售存在明显的误导现象,让消费者有获得较高投资收益的预期,同时又夸大了投资的安全系数。
这个事件引申出一个话题——怎样看待“投资型”保险?
从保险业务发展历史来看,最初不存在什么投资型保险。传统意义上来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也是花小钱以获得财产、生命保障的消费行为。随着保险行业发展,各种挂钩投资理财的保险产品出现,这类产品给人的印象是“既获得保险又获得了投资收益”。然而,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羊毛依然出在羊身上。
从理论上来说,这类投资型保险只对少数有特殊需求的人有意义。因此,这类产品只能是客户找保险公司,“我了解这个产品,我要配置”,而不能像卖白菜一样广泛地推销。
但是在现实的保险业内,中介机构为了赚取高额的销售提成,当然是卖得越多越好,哪管你是谁?你到底有无需求。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投资型”保险销售乱象并非只存在香港市场,内地市场也有。
尤其是前几年,安邦人寿、前海人寿等民营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都更加偏重投资型产品,其中万能险、分红险等投资类险种占公司总保费的比例远高于传统寿险产品。更经典的案例是,上海泛鑫保险有个美女老总,她就是靠短期万能险上“高返佣”起家,结果最后崩盘跑路,被判无期徒刑。
保监会在年下发了对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以万能险、分红险为主)的限售令,要求立即停售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并在3年时间内逐年降低3年期以下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总体规模。这说明保监会已经意识到“投资型保险”市场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整顿,目前内地投资型保险市场的乱象有所收敛,但消费者仍应提高警惕。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保险只需要买纯粹消费型的险种,如定期寿险、意外险、消费型健康险等。如果有投资需求,可以选择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在一定时期内也可能出现净值大幅回撤,但总体来说其投资高度分散,不会归零。
反思之二:投资境外产品要通过合法渠道
当前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居民个人购汇有5万美元/年的限制,并且只能用于经常项下的对外支付,包括因私旅游、境外留学、公务及商务出国、探亲、境外就医、货物贸易、购买非投资类保险以及咨询服务等。
简而言之,个人换汇合法出境只能用于个人的基本消费,不能用于投资,包括房产、证券、投资型保险等。因此,中国内地投资者在香港购买巨额投连险导致亏损这一事件中,这些投资者的资金出境路径本身就可能存在问题了。
根据香港保监局数据,今年一季度内地居民赴港购买新增保费为.71亿港元,同比增长7.9%,但其香港保险市场占比为26.39%,占比较年、年继续下滑。
总体来看,投连险并非是香港保险的“主力军”,香港保监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长期有效业务保费收入总额为亿港元,其中个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的保费则仅为66亿港元,占比不到5%。
多数市场人士表示,买保险应该遵循“风险在哪里,就在哪里买”的原则,内地居民去香港市场购买保险需要谨慎。原中国保监会曾发布过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包括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等风险,并建议投保人需认真阅读保险产品条款。
其实,如果看好境外的投资品种,不一定非要跨境转移资金。在沪港通、深港通模式下,内地投资者已经可以投资在香港上市的股票。
已经成熟的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渠道,经过多年发展,投资品种也非常丰富。
QDII这个渠道,涉及较多的海外投资品种,包括港股、美股、黄金、房地产信托基金、高收益债券、大宗商品等。其对应的QDII基金的类型也就分为股票型、基金型、混合型,以及商品型(包括投资黄金、房地产等)。
事实上,人民币启动汇率改革以来,新推出的QDII基金明显增多,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认基金”参与海外市场。
最新的消息是,中国证监会和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17日发布联合公告,原则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开展沪伦通业务,沪伦通正式启动。同日,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全球存托凭证在伦交所挂牌交易。这是首家按沪伦通业务规则登陆伦交所的A股公司,意味着沪伦通西向业务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中国证监会表示,启动沪伦通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探索,也是中英金融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内容,对拓宽双向跨境投融资渠道,促进中英两国资本市场共同发展,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通过合法渠道投资境外产品的方式将会越来越多。
反思之三:不要盲从
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更是“购物天堂”“国际金融中心”。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盲从,更不应该抱有“境外产品一定好”的固化观念。要知道,有些不良商家就是针对人们的固化观念而行骗。
近日,又一家知名香港药妆店(位于屯门)被查封,引起了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