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新征程。
“现在是中国旅游公司出海的最好时机。”
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在年环球旅讯峰会上说过的话,如今正在不断被验证。
疫情三年过后,所有的旅游企业都确信了一句话,没有什么竞争壁垒是绝对安全的,只有不停地寻找新的领地,才能出奇制胜。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出海”被更频繁地提及。
我们很容易听到这样的言论:中国企业特别是B2B行业出海正迎来巨大的时代机遇。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有助于企业分担风险,增强经营的韧性;而中国在供应链上的优势以及工程师红利,也正在成为科技企业出海的一大驱动力。
但在三年“闭关”后,海内外市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科技公司想再进入海外市场,建立品牌信任、培育客户认知都将是一个必经但缓慢的过程。
01
旅游科技企业出海的创业新航线
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公司近期发布的《从“走出去”到“全球化”:中国科技/高端制造企业加码国际化战略白皮书()》中,将中国企业“出海”总结为三种形态:有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1.0形态)、国际化的中国企业(2.0形态)、有中国根基的全球企业(3.0形态)。
我们将目光放到旅游业。不同于早期大部分旅游企业“出海”只是单方面卖产品,将国内产品和服务粗放地输出,如今谈及国际化,除了产品出海,企业还会在海外布局更多价值链环节,包括研发、生产、销售、运营以及基于全球视角的组织人才规划等。
道旅早在年就开始了全球化布局。在出境游停滞的疫情期下,全球化扩张直接使得道旅在年三季度便重新实现盈利,截至年底,道旅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客户分布超过50个国家与地区,整体的GMV已经大大超出年同期水平。
国际化正深入道旅整体业务的方方面面,自年开始,道旅便不断优化团队整编,当时负责开拓海外市场的区域负责人大部分都是当地雇员;年下半年至今,道旅先后任命Hotelbeds前高级主管为CFO和CMO。截至目前,道旅海外雇员占比大约20%,分布在20个国家,并设有4个境外办事处。
随着国内出境游放开,重启最快的还是传统旅游热点地区东南亚。而对于大部分中国的旅游企业来说,东南亚也是最想要拿下的“高地”。订单来了也将第一优先级市场指向了东南亚,其次是日本。
订单来了CEO沈爱翔认为,从整个亚洲市场来看,大部分国家在SaaS的使用度和渗透率上和中国比较相似,甚至很多东南亚国家SaaS系统的使用率比中国更低,那这一定程度上便代表着出海的市场机会足够大。
国际大型SaaS公司产品较重,收费较为高昂,同时它们也会优先选择有付费习惯的市场,对于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企业来说,很难负担得起。“而中国的SaaS产业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产品最大的竞争力便是产品不差、价格还便宜。海外依然有很多SMB客户(指中小型企业客户)需要一套轻量级的系统。”沈爱翔称。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跨境游的逐步恢复,市场变化也在催生新的问题,沈爱翔表示,东南亚如今的旅游生意已是爆满;而日本旅游业现在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人力短缺问题,已经使其无法再承接更大的游客量。这三年,日本不少酒店都在通过裁员控制人力成本,伴随日本国境的开放,酒店无法在短时间内补齐人手。
这一问题却给国内酒店机器人出海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云迹、优地科技、擎朗智能等企业出海早已是进行时,主要市场集中在日韩、欧美等人力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沈爱翔同样十分看好机器人企业出海,他表示,尤其像日本,“机器换人”能让酒店承接更大的订单量。
而在能提供智慧酒店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中,比特智能和涂鸦智能等企业也都进行了全球化布局,其中,比特智能财报显示,年上半年,其国外市场实现营收占总营收约37%;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比特智能、涂鸦智能早已实现供应链分布化。据悉,涂鸦智能已经与多家供应商建立起海外工厂直接供货海外品牌的合作模式,这种对全球智能化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已初步证明其在海外市场的产业链已趋向成熟。
02
市场加速变化
市场变化是订单来了决定正式向海外进军的根本原因。疫情三年,整个旅游市场经历了剧烈洗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商家、品牌以及用户需求都发生巨大变化,再加上出行受限,这直接造成了国内外信息的极度不对称。
“订单来了原本也拥有海外客户资源,但更多是中国玩家去到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开酒店、开民宿,然后把我们的系统带出去。”沈爱翔表示,彼时订单来了的PMS系统并没有做海外版的单独开发,海外客户只是在原有系统上用谷歌进行翻译,无论在系统语言、货币以及海外互联网生态上,订单来了都还未“生根”。
据沈爱翔观察,以往使用PMS系统的海外用户,订单主要来自Airbnb和B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