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于斌
出品
于见
年1月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的出行变得异常艰难。而且,期间因为国家防控政策的落实,国内大部分旅游景点也不得不选择临时关闭。而作为衣食住行中的刚性需求之一,旅游产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如今,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是国际形势却依然紧张严峻。长期胶着的疫情,将给国内旅游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而在即将来临的五一黄金周,是否会复苏,甚至出现“报复式”消费呢?我们不妨根据目前行业的发展态势,来深入分析下。
一场疫情导致整体休克,旅游业损失或达万亿
2月中,据证券时报转载的媒体人评论,疫情之下,旅游业面临整体休克,国内旅游业损失或超万亿。在于见看来,这个预估数字毫不夸张,而且,从目前疫情在全球发展态势来看,全面复苏尚需时日,尤其是境外游的旅游业务恢复,可能需要长达1年甚至更长。
春节长假出门旅游被按暂停键。据携程1月初发布的《春节“中国人旅游过年”趋势预测报告》分析,春节长假期间,约有4.5亿人次的出游需求,但是因为疫情的突然爆发,让这个预测的实际数据几乎归零。国内春节黄金周旅游收入占比近10%,因此,无论未来走向如何,其给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已成定局。
资料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新财富
疫情持续,景点尚未完全开放。参照非典时期的历史数据,加上这次疫情无论是严重程度,还是其影响覆盖面,都不同非典。因此,短期复苏可能性较小。非典期间,我国对旅游业的管控时间大致为一个半月,而本次疫情,长达数月并且波及全球,种种迹象表明,其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是摧毁性质的。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仅旅行社及相关公司都有数十万,而且大部分都是5年以内的中小企业,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抗风险能力,都是较为脆弱的。加上2-3月企业停工,景点关闭等一系列的影响,企业承受了人工、房租等经营成本的巨大压力。疫情对这类中小企业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与此同时,其关联的出行、酒店、餐饮行业也受因此受损,由此来带的经济损失可想而知。
国内游有望复苏,境外游或将长期遇冷
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的最新数据,目前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全国疫情每日新增人数已降至两位数,但是境外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每日新增确诊人数逼近10万。
由此看见,境内目前疫情风险较低,但是国人对境外游恐怕会谈之色变了!而且,在疫情疯狂肆虐的时候,国外一些热门旅游国家也早已关闭国门,限制出入境了。无论是具有人文风情的欧美国家,还是景色秀丽的东南亚、日本、韩国,也都没有躲过这次灾难的浩劫。这也意味着,被压抑已久的境外游需求,将会转化为国内游,并在疫情之后产生大爆发。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旅游业的各项数据都呈现上升趋势。例如,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5.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而年出境游人数超过1.5亿人次,消费金额也在万亿级别。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
尽管如此,国内游可能无法真正取代出境游。毕竟国内没有像欧美国家那些过去只能在书本上、电视节目上才能看到的,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也没有东南亚一些地带四季如春的气候。
而即使国内有很多景点有温泉,也有海南三亚的海岛,但是与日本随处可见、疗效各异的温泉相比,与东南亚闻名遐迩的普吉岛、普及岛相比,无论是景点还是服务,都略显单调。而且,在旅游界,也几乎无人不知,国内海岛游在性价比上,甚至远远赶不上东南亚。
由此可见,国内游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没有需求,而在于没有满足个性化旅游需求的景点与服务。另外,调研数据表明,国外游还有潜在的心理层面的需求。例如,出国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满足其虚荣心,或者增长国际视野、见闻的重要方式。这也是近年出境游日渐火爆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过去三十年,国内旅游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粗矿式的发展态势,速度过快,服务不够精细。因此,媒体也屡屡曝出旅行社、旅游团欺骗客户,甚至强制消费的丑闻。野蛮生长的结果,是培育了国内旅游业的基础土壤,却也同时滋生了旅游团“赶鸭子”式的服务。
因此,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以及旅游服务无法满足个性化的矛盾依然没有很好的调和,这也是国内旅游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与压力。
五一小长假马上就要来临,有人表示,这个时间段,可能会释放人们压抑已久的出行需求。尤其是海南和广西这些地区,疫情形势较内地更为缓和的景点。而且这些地方与东南亚气温接近,有疫情防控的先天优势,而且,从海南省报出的新冠肺炎病例数量来看,海南岛确实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旅游地带。
不过,尽管目前已是人间四月,但是国内旅游也复苏的迹象并不明显。据钛媒体4月20日消息,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采访中谈及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冲击。梁建章直言当下整个行业都比较“惨淡”,尤其是出境游、入境游和跟团游,都处于停摆状态。
他认为,疫情也影响了旅游之外的消费需求,因此旅游业在全球GDP所占比重,未必会有太大变化,疫情过后,仍将稳步增长。此前,梁建章曾表示,旅行行业为全球贡献了超过10%的GDP。由此可见,这次疫情给国内旅游业带来的是史无前例的重创。但是,因为其需求之刚性,让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依然后劲十足,甚至有望在疫情之后出现“报复式”消费。
旅游业受挫波及全球,很少国家能独善其身
据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3月30日报道,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称,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年国际游客人数将下降20-30%,或将致使数百万人失去工作。随着疫情影响面积的扩大,这一预测较之3月初仅下降1.0-3.0%的预测有大幅变化。而且,这场新型飞扬大流行,已经开始影响并将持续影响度假旅游,同时也将波及商务旅游。甚至在改变着国际经济秩序。
全世界成百上千次会议和展览会被取消或推迟,一些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也纷纷推迟或取消。例如,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奥运会,今日也宣布将推迟一年。据专家预测,日本年的GDP,也将因此下降0.5至0.8个百分点。
而与之相关联的旅游产业链,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受影响的工作岗位甚至高达万个,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当下,在这场人类空间的打浩劫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幸免于难。
疫情加速旅游产业互联网化,淘汰赛开始上演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大旅游产业平台的机票、酒店大批退订,新增销售不容乐观。作为曾经互联网+旅游的典型模式,并且因此盛极一时的OTA平台,也因此损失惨重。突如其来的冲击,让这个行业的企业不得不报团取暖,寻求自救。
于见了解到,早在1月24日,携程就启动了2亿元消费者退订保障金,对客部分已完成90%以上退订。由于春节退订量巨大,OTA平台上的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回款周期延长,但消费者大多数要求几个工作日就要退款,所以垫款的压力非常大。为了缓解中小型供应商合作伙伴各方面压力,携程2月5日启动了合作伙伴“同袍”计划,包括10项措施、10亿元支持基金、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发动行业自救,累计垫资几十亿元。这很明显是携程带动产业内企业发起自救的无奈之举。
实际上,旅游产业的互联网化,从来不缺少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自年0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开始,各行各业拥抱“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已经形成了锐不可当之势。而这次疫情,由于线下消费受阻,很多旅游企业也纷纷尝试更多线上玩法,让旅游产业的发展仍然潜力十足,并且偶有创新。
旅游产业向来与文化产业相提并论,而文旅的结合也是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所在。疫情期间,一些旅游演艺结合互联网,玩出了新花样。
例如,同样受到疫情影响的旅游景点演艺项目,多数处于亏损状态。为了自救,这些旅游演艺项目,也开始转型互联网,通过VR等先进技术,尝试线上直播演出,从而减少因为旅游景点关停带来的影响。而且,因为疫情期间线上流量的爆发,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实行付费观看,带来可观收入。
除此之外,因为疫情倒逼出来的VR应用技术,可以反复应用于未来旅游产业商业模式的拓展,也可以为旅游景点的宣传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其甚至可能为旅游业带来新的营收增长点。
图片来源:中经文化产业公众平台
与此同时,借助这次疫情的契机,各种云旅游、智慧旅游轮番商场,过去停留在概念的一些新型技术,也在旅游产业找到了合适的应用场景。从中经文化产业公众平台了解到,很多旅游景区及旅游企业,充分利用了网络虚拟景区、直播旅游、智能地图等方式,将VR、全景图像等高科技技术应用到了极致。也在疫情期间,极大了满足了人们宅在家里“观光”,非接触式旅游的强烈需求。据媒体报道,国内已有数十个城市、上千多家景区开通了线上游览服务。
由此可见,这次疫情给旅游产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型技术的应用,可谓危机并存。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标准化的文旅服务,未来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例如,阿里的“菲住布渴”的未来酒店(FlyZooHotel)就对无人化服务做了探索。住客只需支付宝扫码或刷脸即可在前台办理入住,刷脸即可开门。而通过室内天猫精灵,酒店房间就可以与酒店的餐饮服务等进行互动。只是,这种无人化的服务,可能会少了一些温度。不过,在疫情时期,人们对于非接触式服务的需求前所未有,也很好的满足了特殊时期人们入住酒店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疫情的发生,加速了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的互联网化,但是同时,也迎来了旅游企业的数字化时代。这对于只是进行简单倒卖门票,做旅游中介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能会是一轮新的淘汰赛。
从年非典发生后,携程、去哪儿网等线上互联网平台的崛起,也可以对社会突发事件对行业的影响窥见一斑。而这次疫情,较非典的严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文旅产业的企业,唯有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才能避免在这轮洗牌中,惨遭淘汰。
年造就了携程、去哪儿网,年对年的疫情,业内人士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行业的思考。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表示,线上线下的融合,特别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手段,来引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趋势。
旅游业前景展望:旅游是国家“基本盘”,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
对于旅游业的未来前景,最权威的观点莫过于中国旅游研究院。据媒体报道,2月20日下午召开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2》线上发布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根据该院进行的研究性质的测算,预计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69%和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
不过,戴斌并不认为这是旅游经济陷入悲观的信号,反而通过对于国家政策面,市场需求端,旅游供应端多方的分析数据,预判其未来市场趋于乐观。而戴斌佐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支撑旅游经济运行的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旅游消费存在触底反弹的很大可能性。”
实际上,该院的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也对此做过一次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成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会外出旅游;而超过2成的受访者表达了强烈的外出旅游意愿,甚至表示,疫情结束,会尽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由此可见,外出旅游的基本盘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而且刚性需求是客观存在也依然强劲的,只是,这个消费需求的市场转换,还需要等待恰当的时机。
参照“非典”时期,疫情之后是否有望迎来“报复式”消费?
据查证,年“非典”期间,虽然当年的旅游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同年7月,“非典”结束,全球旅游市场在同年暑期迅速复苏,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一个7月,携程机票订单成交量同比增长%,当年线上订票、订酒店、订团、自助出境游更是爆炸式增长。而且,次年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速度。相关数据表明,这个增速高达24%。
而从今年4月以来国内的疫情发展情况来看,国内大面积解除封禁,将可能为五一小长假带来新的旅游业增长契机。因此,有业界专业人士分析,五一有可能成为旅游产业全面复苏的起点,到了暑期也可能恢复到正常旺季的消费水平。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疫情之后是否会出现“报复性消费”,表示悲观。从行业受挫的过程来看,一些带团、导游的从业人员,无奈选择了转行,也说明了这种悲观态度是普遍存在的。
因为业内人士对于旅游者的心态把握,可能更加准确。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因为疫情持续超过3个月,而且国际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所以过去国人的恐慌心理,依然没有完全消失,而国外每天曝出的巨大人员死亡数量,以及境外输入病例从未中断,也让很多人心有余悸。所以,即使有非常强烈的出外旅游意向,也会因为这些心理问题,而选择了观望与迟疑。
因此,与宅在家里安全妥当的心理相比,人们或许更加愿意压制一下内心的消费冲动,选择更加安全放松的娱乐方式。从这个角度分析,报复式消费的来临,可能尚需时日。
不过,五一小长假来临,国家依然将这个“五一”作为法定假日,且有连休5天的福利,对于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刺激经济活跃,带来短期消费增长的好时机。至于其是否会在这个时候,产生爆发式的增长,出现“报复式”消费,只能交给市场,交给这个黄金周最终呈现的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