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开放共赢,争当经济社会发展

5月7日

《云南日报》刊文

聚焦昆明

推动绿色发展、开放共赢

争当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

一起来看报道详情

↓↓↓

春暖花开时节

位于滇池北岸的星海半岛生态湿地

水天一色

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水杉生机勃勃

金灿灿的黄金菊

粉色的海棠花

翠绿的欧洲荚蒾竞相绽放

……

春城大地又是一年芳菲时

{以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崔永江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昆明,走上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昆明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考察。

如今,铭刻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时重要讲话的青石碑静静矗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这个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昆明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切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滇池如同镶嵌在昆明的一颗“高原明珠”。一度,滇池水质恶化,水体黑臭,水葫芦疯长,蓝藻水华大规模暴发。到20世纪90年代,滇池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懈治理,现在滇池周边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从小生活在滇池边官渡区六甲街道星海社区的村民杨学安,对总书记在星海半岛湿地考察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总书记沿着星海生态廊道边走边问的电视画面,让我们倍感亲切,我们整村搬迁后换来的优美环境得到了总书记的表扬。”杨学安说,“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让自己熟悉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景,成为社区群众亲水、近水的休闲地。”

“作为一名滇池治理的参与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官渡区水务局湿地管理中心负责人巫国莎介绍,通过种植水杉、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滇池周边形成了水循环+生态循环的天然屏障,滇池湖滨建成生态湿地6.29万亩,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恢复。

怀着对滇池特殊的感情,西山区巾帼打捞队的姐妹们一干就是30多年。看着一天天变得清澈的滇池,队长李云丽扬起晒得黝黑的脸盘,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一代接着一代干。”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昆明市委、市政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始终把滇池保护治理列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工作思路和“六大转变”的工作要求,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随着滇池治理效果显现,生态环境日渐恢复。目前,滇池流域已有昆明裂腹鱼、云南光唇鱼等鱼类26种,水生植物也从年的种增加到种,红嘴鸥、白鹭等鸟类从年的96种增加到种。捞渔河、斗南、东大河等湿地曾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最美湿地”。

从年到年,滇池全湖水质连续4年保持IV类。

如今,那个鸟飞鱼跃、生机盎然的“母亲湖”正逐步回归,生态资源成为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动能。

中国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通过昆明宣言,中国政府率先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云南和昆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举世瞩目。

随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逐步推进,昆明聚焦发展生物资源产业,推进绿色发展,惠益乡村美农民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春城徐徐展开。

{辐射中心核心区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昆明市城区张彤摄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条条连接全国、联通世界的高速公路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作为我国南下出境,联通老挝、越南等的交通枢纽,昆明的交通运输活力彰显。

年12月3日16时45分,载着多名乘客的C3次动车“复兴号”缓缓驶出昆明火车站,标志着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这条铁路在中国和东盟间构建起一条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运输时间和物流成本大幅压缩,成为国际物流的黄金线路,发运货物范围已覆盖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有力促进了铁路沿线经贸往来、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

“火车快速、安全、节省时间,我有幸在老中铁路试运行阶段就率先体验了澜沧号,从万象站到万荣站只用了40多分钟。”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大众媒体司资深官员普万·占它米塞表示,老中铁路将不断增进老中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往来,深化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正在建设的昆明火车南站并提出殷殷嘱托。回忆难忘的时刻,见证昆明火车南站发展巨变的工程师王文霞难掩激动之情。“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南昆客专开通运营接入全国高铁网,云南昆明进入高铁时代。目前,从昆明乘动车可直达20多个省区市中心城市。”

从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到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从昆蓉欧、中亚、中越国际班列稳定运行到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开通条国内外航线,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点旅游城市航线全覆盖……设施的硬联通背后,是政策的沟通、贸易的畅通、资金的融通和民心的相通,是各类开放平台的迭代升级。

记者回访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在昆明所到之处,深深感受到昆明干部群众为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昂扬激情与干劲。

多年前,昆明人郑和七下西洋,写下了古代中国与各国和平交往的不朽华章。今天,昆明与五大洲缔结友城累计47座,与60多个国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化水平日趋提升。3月30日,昆明市又与哥伦比亚亚美尼亚市正式签署双方发展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

昆明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成为全国第四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和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昆明将成为内地城市向南亚东南亚拓展市场的新起点。如今,随着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窗口”不断增多,全市进出口总额从66.13亿美元提高到.7亿美元。

引进比什凯克国际商事与能源仲裁法院、明信公证处等国内外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为区内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全方位国际法律服务。年初,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打造的跨境“淘电”模式为全国首创型举措,目前已有来自老挝、越南、缅甸3个国家的余家售购电主体入场交易。昆明市场采购贸易综合服务中心暨海关查验中心近日在官渡区俊发·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揭牌,将为出口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通关服务。

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为引领,以滇中新区及各级各类开发区为重点和支撑,以南博会、农博会、旅交会和上合马拉松等国内国际品牌展会、赛事为纽带,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合作新平台正在形成,开放合作机制正在加强……

“发展开放型经济,昆明恰逢其时,更是势在必行。”昆明自觉担当起“强省会”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与巨大的南亚东南亚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

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本优势,开放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昆明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争当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全力开创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新高地。

今年,昆明主动对标RCEP规则、规制及标准,编制出台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方案。建设昆明铁路国际班列海关监管场所、中老跨境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王家营西站货运班列集结中心。健全中老铁路沿线跨境物流体系,参与中老合作区市场化开发运营和管理。出台《昆明市国际化建设第二阶段五年规划》,高质量办好昆明南亚东南亚语言服务(翻译)论坛、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昆明行动,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

昆明在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征程上奋勇向前,谱写新华章!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

昆明:向新向上当好排头兵

昆明主城区张彤摄

深切关怀

年和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来到省会昆明,在昆明火车南站、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等地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

在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在西南联大旧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在昆明火车南站,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现场回访↓

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

水质企稳向好明珠再放异彩

镜头

清理垃圾、浇灌绿植、修剪树枝……迎着朝阳,在景色如画的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管护人员杨学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5年时间,他像守护自己家园一般守护着这片湿地。他每天重复着看似简单而枯燥的工作,忙碌且快乐着。

海棠花缀满枝头、落羽杉长势喜人、如茵绿草随风生长、鸟儿在水边觅食……春日的星海半岛生态湿地中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致。水体渐清,环境向好,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到湿地中安家落户。春风拂过水面,浮水植物身姿摇曳、一群白鹭翩然而上,人与动植物一起见证着滇池的变化。

滇池湿地崔庆江摄

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昆明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看水样对比、听治理举措,在肯定滇池保护治理成效的同时,总书记强调,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昆明市以更高标准开展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年以来,昆明加速落实“退、减、调、治、管”举措,完善滇池保护治理相关条例,统筹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驱动高原湖泊保护向纵深推进。

年、年,滇池全湖水质保持IV类。随着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改善,滇池流域动植物种类日臻丰富。目前,已有水生植物种、鸟类种,陆续观测到了彩鹮、青头潜鸭、水雉、紫水鸡、白琵鹭、棉凫、黑鸢、黑翅鸢、游隼、红隼、白胸翡翠等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滇池现存鱼类增至26种,其中土著鱼类5种,分别是金线鲃、滇池高背鲫、银白鱼、云南光唇鱼和云南侧纹鳅。

一组组数据是滇池保护治理成果的直观表达,映射出河清滇池净、湖净昆明美的丰富内涵。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肺,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改善水质和维持区域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昆明市官渡区水务局湖滨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巫国莎介绍:“总书记考察后,我们对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进行了提升改造建设,主要改建了水系连通、防浪堤拆除、配套设施建设等。”

白鹭在星海半岛湿地公园的河道边休息陈欣波摄

水循环系统连通,水质净化厂处理达标的尾水通过湿地净化后汇入滇池,进一步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湿地水质净化功能进一步凸显。防浪堤拆除后,水生物有了更广的活动空间。湿地内种有墨西哥落羽杉、水杉、水松、中山杉,其种子是鸟雀、松鼠等野生动物喜食的食物,对维护生态保护区生物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管护工作的有序推进,目前,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共有水生植物种,发现鸟类种,包括白鹭、灰鹤、黑翅长脚鹬、彩鹮等。

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的变化只是滇池湖滨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遵循人工干预最小化、自然恢复最大化的原则,昆明加速推进滇池湖滨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目前,已拆除防浪堤90公里,建成湖滨生态湿地6.29万亩;提升改造滇池草海片区湿地和滇池湖滨湿地,完成草海片区王家堆等湿地建设亩,实施斗南、宝丰等湿地提升亩,完善古城河、白鱼河入湖口湿地布水系统。湖滨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形成了一条平均宽度约米、植被盖度大于80%的湖滨闭合生态带。

在保护中与自然“对话”,在探索中寻求滇池保护治理的“更优解”。

在昆明动物博物馆入口,一个60厘米左右的玻璃缸格外吸睛。“我们通过这个缩小版的生态展示缸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这些滇池土著水生植物、鱼类、底栖的回归、再现,是高原明珠保护治理迈入新阶段的标志,也是‘科技治滇’的一个案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介绍,生态缸从进驻博物馆开始便“自带流量”,两年多来,吸引了10余万观众前来参观。

生态缸展示的“花—鱼—蚌”立体恢复模式,采用本土水生生物构建水生生态系统,通过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结构达到生态系统修复的目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晓爱表示,随着水生生物研究的推进,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升级提出的“花—鱼—螺蚌—鸟”复合生态修复模式,为“水—陆”生态系统协同修复搭建了桥梁,在保护土著物种的同时,可实现生态平衡,能将水中的氮磷带上岸,达到治理水质的效果。该模式依据一湖一策的原则,已应用在滇池、洱海、杞麓湖、程海等高原湖泊,生态效益显著。同时,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中,运用该模式设计并布设宝丰湿地沉水廊道和扶荔宫高原特色鱼类展厅,得到了参观嘉宾的充分肯定。

随着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科技治理等的持续推进,滇池的水质水生态水环境渐进式改善,不但为物种的回归、生长提供了条件,也为人们亲近自然、安放乡愁扩展了空间。

和合之美,美美与共。碧水青山、鸟集鳞萃、万物和谐,这是环境即民生的生动写照,也如向心力般汇聚更多力量投入到爱河护水治滇的行动之中。百个“市民河长”团队巡河余次,支“爱湖志愿服务队”、8万余名“滇池卫士”“滇池驴友”开展志愿服务余场,“网格滇池志愿者”处置结案滇池水环境治理案件0余件。万余市民参与公益徒步环滇、环滇池观鸟节、滇池保护治理宣传等活动,公众参与滇池保护治理的程度在不断提升。

滇池水质企稳向好,“高原明珠”逐渐重焕光彩。科学处理湖、城、人的关系,持续坚持“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昆明正以冲锋的姿态全力投入“湖泊革命”攻坚战,力争到年,滇池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推进格局初步形成,草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外海水质达到IV类、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达到IV类及以上,流域空间管控格局基本形成,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恢复,呈现岸绿水清、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景象。

西南联大旧址

赓续红色血脉讲好联大故事

镜头

阳光照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更显肃穆与壮美。茅草屋教室里、民主草坪上、四烈士墓前、博物馆中……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处处历史遗迹、一件件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既为讲好联大故事直播课做足准备,也为青年讲解员的业务精进提供参考。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刘娅娟摄

“能有机会代表云南师范大学,将积累的联大故事和蕴含其间的家国情怀,向总书记做一个完整、系统的表达,非常荣幸与自豪。”在李红英的职业生涯中,两年前的1月20日是特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老教室、纪念碑,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并留下殷殷嘱托。

“总书记来到‘一二·一’运动雕塑前,驻足回望这场‘一二·九’以来最深入、最持久、规模最大并取得成功的青年爱国运动。”提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参观的场景,李红英记忆犹新,“进入博物馆后,总书记仔细端详每一块展板,不时提问,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在抗战烽火中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珍贵。两年多来,西南联大博物馆牢记嘱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同时,多形式、多维度、立体性展现和弘扬联大精神,与全国、全省、全校和社会各界在西南联大旧址开展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各类活动联动并进。

西南联大博物馆序厅新增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的重要讲话全文和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视频资料;采集校友及亲属口述史63人,精选《九零后》等红色影视作品充实到口述史查询机器内;在《西南联大校歌》曲谱展览区增添声音服务,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