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近日,《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到年,深圳将新创建省级及以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3个、新增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5家、国际航线达到条。
《规划》提出,到年,深圳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等更为丰富,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新创建省级及以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3个。
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取得新进展
近海亲海空间进一步优化,打造一批高品质滨海亲水空间,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中部都市亲海休闲活力区、西部创新活力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大鹏半岛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引领力增强
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科技旅游基地,“旅游+”“+旅游”快速发展,新兴旅游消费业态快速壮大,新增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5家。
科技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创新推出一批沉浸式体验型旅游产品,云旅游、云观展等“互联网+旅游”新模式快速发展,建设一批科技旅游基地,在智慧旅游共性关键技术、高端旅游系统装备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国际国内旅游枢纽城市地位显著提升
高品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联手打造一批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旅游线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到年,国际航线达到条。
“十四五”时期深圳旅游发展的主要指标
围绕这个目标,深圳将聚焦旅游全域化、全要素、全业态发展,实施“六大任务”,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1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城市
塑造红色旅游目的地品牌:
支持依托阳台山打造集休闲、观光、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高地。优化红色旅游观光线路布局,采取导游讲解、寓教于游、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展示深圳“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春天故事”的最美风景线。
丰富创意文化旅游产品:
依托水贝珠宝产业集聚区、大浪时尚创意小镇、横岗眼镜产业集聚区等时尚产业集聚区,打造引领潮流的时尚创意基地。鼓励创建数字创意主题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数字创意文化体验基地。推进新桥影视产业基地等影视基地建设,加快推出大型实景旅游演出、影视体验等旅游产品和项目。
构筑国际化文化旅游地标群:
推进深圳歌剧院、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高水平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打卡地”。
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地:
推进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以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为重点,打造深港文化旅游消费典范区。整合华侨城片区南北的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打造华侨城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提升甘坑客家小镇、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大鹏所城、南头古城等街区的文化形象,打造一批集历史文化、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街区。
2打造国际滨海旅游标杆城市
构建近海亲海美丽风景线:
支持环龙岐湾世界级滨海生态“中央旅游休闲带”建设,打造以滨海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的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强化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等重点片区的城海联系,打造“船、港、城、游、购、娱”联动发展的中部都市亲海休闲活力区。依托宝安中心区和环前海湾滨海片区,打造集海洋智慧旅游、空港旅游休闲、海洋旅游体验、生活休闲于一体的西部创新活力湾区。
塑造海洋观光旅游品牌:
优化升级“海上看深圳”旅游项目,加快游船码头建设,开发更多旅游航线,逐步拓展航线区域范围。打造“海上看湾区”观光旅游品牌,进一步丰富湾区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将“海上看湾区”“大湾区空海游”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精品项目。创新“湾区海上游+”模式,推出更多内游航线,加快开发和推广乐动湾区、日出湾区、国潮湾区、乐享非遗、科创湾区等主题航次。
加快发展高端邮轮旅游:
高水平推进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鼓励“招商伊顿”号积极探索高端邮轮自主经营管理新模式和拓展新航线。支持邮轮母港打造国际高端邮轮母港,丰富国际邮轮旅游航线,创新邮轮母港入境免税、邮轮免税、市内免税业务模式。着力培育发展本土邮轮团队,支持邮轮公司组织运营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邮轮主题航次。推动发展“直升机+邮轮”“飞机+邮轮”“高铁+邮轮”,积极发展低空旅游、空海联运、海铁联运旅游产品。
发展新型海洋旅游产品:
加快完善海上运动基础设施,高标准谋划发展帆船、帆板、赛艇、潜水等水上项目,打造海上休闲运动高地。统筹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特色滨海旅游资源,整合海洋相关食、住、行、游、购、娱资源,联合推出一批海洋主题休闲旅游产品,打造若干网红打卡地。高标准推进小梅沙更新改造,打造梅沙黄金海岸旅游区。谋划盐田-大鹏-惠州-汕尾及邻近香港岛屿的旅游线路,推动串联深圳东西部的海上旅游航线通航。
3打造都市旅游创新先锋城市
创新发展都市购物旅游:
围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建设罗湖口岸、罗湖“金三角”、沙头角、福田中心区、深圳国际金融街、后海超级总部、华侨城、太子湾、前海、大空港前海等“十大”购物旅游商圈。发掘提升华强北商业街、东门步行街、欢乐港湾、海上世界等商街的文化内涵,创建一批世界级购物旅游“打卡地”。加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布局建设,培育多元夜间消费模式,发展夜间旅游购物消费。
加快发展会展旅游:
依托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科技馆“两中心一馆”,升级改造海上田园以及周边工业区,高标准建设国际会展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旅游集群区。借力香港、澳门会展资源和行业优势,探索“一展两地”“展会北上”等方式,深化与港澳会展业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大型文创展览、会奖旅游活动等。
培育发展都市旅游新业态:
推进深圳冰雪文旅城等体育旅游体验消费综合体建设,布局一批水上运动中心、极限运动馆、攀岩馆、电竞馆等新型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城市低空旅游新业态发展,发展多类型、多功能的低空旅游产品和线路。完善山海休闲廊道、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发展都市时尚健康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
4打造科技赋能旅游引领城市
加快建设智慧景区:
鼓励3A级及以上景区、重点旅游度假区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引导景区提供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发展数字化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园区运用无人机、无人车、水下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非接触式产品,打造一批高科技体验乐园。
创新发展云旅游新模式:
推动“互联网+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产品,重点发展云旅游、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旅游新业态。加快推出优质数字创意内容产品,打造一批网红打卡新地标。鼓励开展在线旅游节庆、消费活动、赛事和展会,推出一批沉浸式体验的云上旅游品牌。
培育科技旅游产品:
鼓励深圳天文台等创建国家科技旅游基地。加强科技旅游精品线路规划布局,重点推出联接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高科技企业,以及串联深圳天文台、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等科技文化设施的“科技+旅游”精品线路。
5打造国际国内旅游枢纽城市
强化旅游区域合作:
完善广深珠、深莞惠汕河旅游联盟机制。加强与惠州、汕尾等城市的海岛旅游合作,探索开辟东部海上观光游客运和海岛旅游航线。积极探索与香港、广州国际邮轮港客源互送、合作共享机制,进一步增加国际航线。
深化深港澳旅游合作:
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发挥海域、口岸等连接作用,拓展深化深港旅游消费合作,支持建设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重点推进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罗湖深港国际旅游消费示范区建设。
加强旅游国际合作:
积极协调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在深圳设立领事馆或签证中心,促进出入境便利化。宣传推广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积极拓展与全球创新型城市及“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节点城市连接的国际航线。加快开发和推广适应外国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改善入境旅游消费环境。
6打造旅游消费服务典范城市
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探索建设旅游云数据中心,建立旅游信息管理与发布平台,谋划建设深圳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建设线下游客中心体系,在深圳机场、客运码头、文体场馆设施、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布局游客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升级深圳旅游观光巴士,加快开通更多旅游线路,推动机场、港口、码头、车站到主要景区(景点)的交通无缝衔接,鼓励建设自驾游驿站和营地。
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鼓励博物馆、图书馆、传统演出场所、特色文化街区等改造升级,布局建设餐饮轻食、便利店、咖啡厅、小剧场、文创商店等功能,培育主客共享的旅游消费新空间。完善旅行社组织外国旅游团队来深旅游奖励政策。
提升旅游市场治理能力:
建立健全旅游诚信评价体系,将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作为核心评价要素,开展旅游市场主体信用分级评价。制定完善旅行社、景区、饭店、导游、领队等“红名单”“黑名单”制度。健全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
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打造覆盖全市、线下线上融合的旅游推广体系。推动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策划举办系列消费主题活动、数字文旅消费体验活动、旅游专题联合营销推广活动等特色活动。
《规划》还提出了要在资金、空间、人才方面给予保障,包括:
·加大对中小微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旅游发展的定制化金融产品,引导保险机构开发符合旅游行业和企业的新型保险产品;
·争取将重大旅游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以国家或省级指标的方式保障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探索研究开放海域管理办法,推动海上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旅游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加强旅游研究、应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从业人员跨境执业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