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到了,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出门旅游的古

北京现在一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89217.html

知更晓

十一小长假即将来临,大家的出游计划都制定好了吗?

8天假期虽说不上有多长,可凭借现代便利的交通足以到地球上任何你想去的城市游玩。遥想古代百姓就没这么方便了。

他们如果想从一个地方去往另一个地方旅行,那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交通不便、夜宿条件差、饥饱全凭运气,天气变幻更是难测、万一半路偶遇劫匪歹徒、或碰上蛇虫鼠蚁叮咬一口,都可能一命呜呼哀哉...

所以古人出门前,都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那满满仪式感,居然让人觉得有点酸。

接来下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古人出门前需要做的工作吧——

首先,你得找个借口

说走就走的旅行,还真就是现代人才有的“专利”。

古人出行可不能随心所欲,想走就走,必须得有正当理由。哪怕集天下大权于一身的皇帝,出个门也是要名正言顺,名曰「南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这是为啥呢?

古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

古人十分重视孝道,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所以古人出游的机会其实很少。

所以出门前,得先有个高大上的理由,什么游学布道,买卖经商,进京赶考啦。总之,与父母报备获得同意后,方可准备出门事宜。

接下来就是要开介绍信,也就是要有“护照”。还记得《西游记》里的通关文牒吗?每到一个地方,上面都要戳上一个章子,没有这个,都算非法入境,人家是不给过关的。

借口有了,“护照”办了,接下来就能走了吗?当然不是,这才是出游前一个小小步骤。

接下来,你要卜卦,则吉日吉时

古装剧中,我们经常听到一句台词叫“择吉日启程”。

从殷商到晋代,占卜吉日吉时是人们出行前不可或缺的步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出行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在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寻求一种精神寄托,祈求出行平安。

比如帝王出巡、出郊游猎、外出办事、将军远征等都要进行卜问,以预测出行的吉凶。如果卜问得不到吉兆,则过几天再行卜问,重新确定行程日期。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常见用占卜择吉出行的记载。

到了明代,专门为出行准备的问卜书籍开始大行其道,这时人们无需找专人占卜,只需在出行前翻阅查询即可。

虽然在现代这种出门问卜的形式早已销声匿迹,但如果一个人出门一路遭遇糟心事,也多会用“出门没看黄历”自嘲,这里的黄历,指的也就是古人出行前用来占卜凶吉的书籍。

占卜出吉日后,就要祖道。

所谓,就是出门前要祭祀路神并且设宴送行的礼仪。比如《汉书》中有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后来延伸为饯别、送行的意思。

吉日也选了,路神也祭了,想上路了?还得等一等!

是时候宴请好友了。

啥玩意儿?出门旅个行还有敲锣打鼓宴请宾客?是走了就不回了么?

没办法,古人的规矩就是这样。而且这个流程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离筵,意思是饯别的宴席

古人远游,家人和好友都要齐聚一堂,为其设宴饯饮。

唐朝许多著名的诗词当中,就有很多送别友人的桥段。比如唐朝诗人杜甫就曾在《奉送苏州李二十五长史文之任》中写道:

客间头最白,惆怅此离筵。

如果对这些场景不大熟悉,或者没啥概念。可以回忆一下清宫大剧《还珠格格》中,皇帝带着紫薇和小燕子首次微服私访时,同样有老者齐聚路边,为友人设离筵践行作诗的桥段。

占完卜,祭完路神,宴请过亲友,你才可以收拾行装安心上路了。(好像哪里不对)

当然了,对于旅途体验有一定追求的人,还会做一些更全面的准备。除了车马、钱财、住宿、人员分配等,还有一些出游准备着实让人惊喜。

看攻略正如现在小伙伴们出门都会看攻略一样,古人对攻略的研究也毫不逊色,那条路最方便,哪里的美食最好吃,哪里的景色最迷人,都有“旅行手册”专门介绍。

琅琊榜里的《详地记》

这类描绘各风景名胜的游记类手册,最早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连路线也开始配齐,还是图文并茂的哦~

比如《山海经》里就记录了多达60多种旅途凶险事件,和一百多种保命原则,备受有出游打算的古人欢迎。

买保险你没看错,古代也有“旅游险”,不过这个保险保的是财产安全。开头就有提到,古代出远门是十分危险的,出门就得用钱,可如果带着一堆贵重物品上路,搞不好就会惹来杀身之祸人财两失。

于是就催生出了“镖局”和“邸店”这样的业务。出门前可以只带少许必须用哪个票和旅途经费,贵重物品则交由镖局单独运送至目的地。

如果到达目的地后,还是觉得不方便,还可以把物品寄存在“邸店”,随用随取。

看完这些,不得不感叹一句,古人想要出个门可真不容易。但另一方面,这种繁重的仪式感,正是当今匆忙的社会所缺乏的一种厚重的生活气息。

那么,你是喜欢现在说走就走的便利,还是古代备受重视的仪式感呢?

-完-

上文所有图片除水印说明,全部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你看完!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多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