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号微博上成都姑娘
奶粉真好吃的遭遇让很多人非常心疼。点击图片查看详细事件过程
说实话,我到下辈子都不想碰上这种事,
但还是忍不住会想,
“万一碰到了要怎么办?到底谁才靠得住?”
陌生国度出行就怕突发意外或者疾病,
很多境外保险都带有紧急救援责任,包括医疗转运什么的。
通俗的解释是:如果在当地需要就医的话,救援机构会协助就医,
如果病情严重,会安排运送到合适的医疗机构。
对于现场创伤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医学界有一项关于抢救的“黄金一小时”法则:
如果伤情严重,只有不到60分钟的时间争取生存。
像旅行中后果最严重的交通意外,
重伤者90分钟内获救,生存率只有10%以下,
但如果能在30分钟内获救,生存率可以提高到80%。
人命关天分秒必争的时候,国际救援机构的可靠性容不得半点疏忽。
每家保险产品的宣传图上看起来都差不多,“我们历史悠久,我们背景雄厚,每X秒就服务一个客户”
听起来都好厉害的,然而这次事故中的欧乐后台也够硬的,母公司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慕尼黑再保险(再保险公司就是替保险公司分摊风险的幕后大哥)。
那么,
究竟什么样的救援公司才靠谱?
我花了半天时间人肉各种叫得出名字的救援机构:
他们的股东,规模,运营模式,历史,黑历史。。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至少从可考数据来看,
成立时间最短、唯一没有保险爸爸的一家,
反而是规模最大,服务最标准化的。
(以后再填这个坑,讲讲救援机构的运作模式和对比,还有空中救援的一些信息)
不管历史多么悠久,股东多么牛逼,发展才是硬道理。
详细对比涉及内容太多就不展开了,这里只说结论:
ERV也许是历史最悠久的救援机构,
也是境内保险公司合作最多的,但绝不是最好的。
从这次的事件来分析,确实,伊朗局势复杂,欧乐在那边没有分部所以只能依靠当地的合作机构。
但规模最大的救援机构也只有90多个分支机构,全球救援本来就不可能全靠自己的直属队伍,
实地访查、保证当地合作的机构能配合完成救援是最基本的。
援助机构处理的危机事件大多都很复杂,
还可能碰到灾害、动乱、恐怖袭击的干扰,
需要深入了解当地形势,协调多方关系,
分秒不差的调度好一切资源才能组织一次及时有效的援救。
利用此前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关系、资源,
不找借口,在压力下解决问题,同时给客户心理支持才是体现专业价值的时刻。
出了事才说,“不好意思我在当地合作的哥们儿没在线上失联了”
Excuseme?
再说回这次的事故,
平安到底做错了什么?
有些专业人士指出,其实别家保险公司碰到这种情况也一样懵逼,平安树大招风而已。
但我觉得重点不在这里。
保险跟别的实体产品不一样,
它是一份承诺。
翻译成白话就是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有自己专属救援机构的美亚在所有提供救援责任的旅行险产品中都有这样的声明
伊朗的确不是特别安全的国家,
但平安并没有除外这个地区,并且承诺了紧急援助服务,
外包的援助机构不能及时服务到位就是保险公司产品QA的问题。
国际SOS曾披露过一个数据,
涉及到紧急运送的严重事故发生的概率只有1%
但这却关系到一个家庭幸福的%
作为全球第二赚钱的保险公司,
选择更靠谱的供应商,培训更专业的代理人和客服,
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声誉不是吗?
最后重点来说说,
怎么买旅行意外险
旅行险都很便宜,种类却异常丰富,
除了一般意外还会附加很多延伸的责任。
同一家公司出个七八种产品很正常,到底怎么买?
这两天我在各个渠道看了不下90份旅行险合同,特别酸爽。
不同公司对于除外责任和高风险运动的定义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一些经验丰富的保险公司往往会把责任和定义写的非常明确细致。
比如这样婶儿的,其实是同一个的产品的条款,
(以后会给大家讲讲怎么看合同条款,还有这次做的产品对比)
我做对比虽然辛苦,但你们选旅行险并不会很复杂。
主要记住这四点:
1.产品责任和实际行程匹配(保障地区、高风险运动、急病责任等)
2.提供援助服务的机构在当地靠得住
3.保额覆盖客观和主观风险(实际需要vs买多少额度心理才踏实)
4.确定旅行期间完全在保障期限内
最后选个费用在承受范围内的产品就OK了。
为了不让你们选择困难,最后会给出三到五个最推荐的。
先展开来说说前三点。
01
确定责任
昨天的文章给大家提到旅行险的责任要和自己的行程匹配,
看合同重点要